- “东风自西而来”美国艺术家杰米·摩根和任敏的作品展
-
发布时间:2019-05-31 14:14
1068
- 展览时间
- 2019-07-01 16:00:00——2019-07-02 18:00:00
- 展览地点
- 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6-3方圆美术馆
- 展览介绍
前言
杰米·摩根和任敏都是美国的移民。杰米40年前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任敏30年前来自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摩根和任敏都受到中国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合作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向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以及上海美术学院等中国艺术院校介绍西方艺术和新的绘画技法及材料媒介。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亦经常在中国展出其作品。近期的画作展示了他们让美国的西风吹向东方的精神。
我认识的一位占星家(他也给我占卜过)曾说过:“命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比如遭遇地震或者你在哪里出生。而运就是你如何对待它,就如用新的建筑设计来重建倒塌的房屋。你从祖国的教育中学到什么——这是命,你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做了什么——这是运。”
因此,东风自西而来是两位艺术家带着来自不同出生地的“命”和“运”,如今让东风从西边吹来。
我们都接受过早期教育(属于“命”),对于杰米·摩根来说,那是他十几岁的某一天,他被要求必须参加自己无论如何都讨厌的橄榄球赛,当时室外天气寒冷,大雨倾盆,他选择了拒绝参赛。遂引发一场巨大的骚乱,校长告诉他要么参加比赛,要么被开除。所幸一位老师出面解围,说服了校长让他以合气道(日本的一种自卫拳术)的方式继续接受体育教育,而老师本人正是合气道黑带高手。这项日本运动让杰米发现了他在空间中的身体活力,这是他在橄榄球运动中从未感受过的,并且每一次他使用合气道,这种活力都会加强。很快地,运动中所体验到的活力就出现在他的画作中,那灵动的、变幻着的色彩被他放置在想象的空间里,画在了墙面上。从那时起,这个“命”就转变成“运”引领着他进入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接受教育,并获得哈克尼斯留学奖学金,进而在旧金山美术学院研读硕士学位,最终进入旧金山美院任教。
多年后,来自旧金山美院的教师资助金让他有机会背着背包去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旅行...而高度,亦或是缺氧和海拔可能会导致的意识状态的改变,与整个宇宙空间一起,为成年的杰米再次带来了与早年在雨中对抗橄榄球赛超越不平等时的经历相同的体验。
任敏的教育背景,也是他作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油画系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命”,他接受过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风格培养,同时努力学习英语(他是我三次中国之行的翻译和导游)。所以,一个中国的“命”构建出了一个走向西方的“运”。他后来成为旧金山美术学院的国际硕士研究生,并从那里开始了在旧金山市立大学的教学生涯。出版画册《画中有诗》和《惊喜地意外》并开始展出他的个人作品。从开始的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技法与美国波普艺术主题相结合,发展到沿着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把中国画与丙烯画相结合,其作品获得了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的金奖。如今,他绘制了一些非常巨大的中国水墨作品,并运用互动科技将作品投影在墙面上,当观众走动到投影旁边时,即可与画面产生互动同时改变画面效果,用人工智能将水墨转移到一个不断变化的视野中。
所以对于任敏,西风已经是一个东西方合璧的日益增长的“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未来......
杰米·摩根和任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一起去中国。他们组织旧金山美院的学生到中国游学,并于1995年,96年,97年和9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讲授西方丙烯画和油画材料及技法。在21世纪,两人都在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课程中任教。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们在北京798艺术区,山东美术馆,鲁迅美院美术馆和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展览。
弗莱德·马丁
前旧金山美术学院院长
2019年5月于旧金山
艺术家简介:
Jeremy Morgan—杰米·摩根
——旧金山美术学院教授
——1977年,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拉斯金绘画和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78-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获美术硕士学位
——1985年,进修于旧金山美术学院,获绘画第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获得旧金山美术学院教师奖
——纽约英联邦基金哈克内斯学者奖金
——鉴赏家杂志绘画奖优胜者
——斯特威尔·欧皮奖优胜者
——斯·柬姆斯·沃克奖、凡代勒奖学金、勒弗乎尔奖学金等系列奖项
杰米·摩根1956年出生于英国剑桥,1974年,进入牛津大学拉金斯艺术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1977年,杰米·摩根毕业,获得荣誉学士学位。
毕业后,杰米在拉金斯艺术学院做了一年的画室经理和人体写生课老师,随后申请了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并被成功录取(1978-1981)。在牛津大学和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莫根既接触到西方艺术史,也了解到东方艺术史(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影响了其艺术风格的发展。
1983年,杰米获得纽约哈克尼斯奖学金项目,被分到旧金山美术学院。之后,他继续攻读绘画艺术硕士学位(于1985年获得荣誉硕士学位)。杰米毕业后留在旧金山美术学院任教,至今已有34年了,他长期研究丙烯画的技法和艺术,是美国著名丙烯画专家.
1995年至1998年他和任敏教授一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等国内美术院校讲学讲座,传授西方最新丙烯画的材料技法和艺术.最早来中国各个美术院校介绍西方艺术新材料新技术的西方艺术家.他的作品也被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等收藏.
杰米的作品钻研现象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很新鲜,一直是美术研究的灵感源泉。这些概念的“永恒性”使得他以透纳这样的艺术家作为切入点,将他们与当代艺术思维做了对比和分析。他在创作中将人类的行为动作和天地的空间性结合,融合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内容,而这两者的共同点为动作的现象和感觉。因此,他也发觉,其作品越发着重讨论这些视觉效果的搭配所引发的各种抽象可能。
杰米对中国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他了解占卜和风水,他认为中国的“道”其实是对非人格宇宙规则的理解,这与基督教真神统治的概念恰恰相反。他发现,道家学说高深莫测,但是与他的直觉十分契合。他更加意识到东西方艺术、山水画和风景画传统广袤深远、盘根错节,其中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此外,他也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过程不断反思。他开始以浪漫主义-优美的欧美风景画、山水画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感受力为基础,展开他的视觉艺术研究。他在拉金斯艺术学院遇到了导师威廉·斯考特。斯考特启发了他,让他了解到,若以艺术为媒介联通不同文化,并从中寻找到真正价值的可能性。
在中国,杰米教授有机会亲眼见证水墨画的创作过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水墨对“面”的理解。有一位艺术家在展示创作的时候,将纸面看作真实的“空间”,而这位艺术家所做的,则是将笔和墨蕴含的能量转移到这片空间之中。反观西方绘画传统,其普遍遵守的透视画法则是将观者和描绘对象割裂开来,两者相关但疏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杰米开始尝试综合丙烯与水墨在画布、木板和纱布上作画。最近,他转而使用丝绸、人造丝绸等与薄膜材质相近的材料。他认为此类材质可以更好的记录流动感,并且为画面的施展和创作提供更为灵活、不确定的空间。这次展览的作品有一部份就是他用墨试验的丙烯作品.
颜色的使用在杰米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品主要以大自然的风景为灵感,即兴而为,体现了哲学和灵性的反思。他的创作还探讨了技术与自然的碰撞,因此颜色尤为重要。杰米使用了以泥土为基础(矿物质)颜料和以碳粉为基础的颜料,描绘出彩色滤光片之下大自然,揭示科技是如何改变颜色和光影的。
杰米在作品中将对立的抽象观念和创作行为统一起来,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融合了自然和人性(感觉),由此成为了记录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档案。
Ming Ren—任敏
——1988-2012年,美国罗德岛美院教授
——1989-现在,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艺术系教授
——1991年,毕业于旧金山美院,研究生
——2006-现在,美国旧金山美院教授,院长特别助理
——2008-2013年,美国加州美院教授,院长中国事务助理
——2013-现在,鲁迅美院特聘外籍研究生教授
——2014-现在,天津美院客座教授
——2017-现在,中国美院国际硕士研究生专业主任,教授
——2018-现在,上海美术学院国际博士专业导师
——2018-现在,中央美院壁画系客座教授
华裔美籍艺术家任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取得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1988年到2012年他曾在罗得岛美术设计学院教学。目前,他是旧金山美院的教授兼院长助理。同时他也是旧金山市立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除了在美国任教之外,他也是中国美院国际硕士研究生专业的主任,同时也是上海美术学院国际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任敏的作品在国际上许多博物馆和画廊展出。2003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上,他的作品[喜马拉雅的暖风]得了金奖。他的作品展出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半岛艺术博物馆,美国柯扣斯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圣巴纳蒂洛博物馆,台北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鲁迅美院美术馆等。
任敏的作品也被以下机构收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鲁迅美院美术馆。
任敏的画册[画中有诗]和[惊喜地意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同时还被以下机构收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罗德岛美术设计学院,芝加哥美院,旧金山美院,加州美院等。
“我们在21世纪艺术家任敏的作品里也感受到了画中的诗情。相同于王维和苏东坡在作品中对感情的抒发,任敏的画完全跳脱出了文字和笔法的范筹,而描绘大自然中辽阔浑然的诗境。麦克.苏利文的书中曾经称苏东坡及其同侪们的革新理念是,“绘画是画意,而不画形”。同样地,任敏的绘画也充满想象新意,他利用色彩的游离与融合开拓了崭新的画面,这种在画面中由随机偶发创造出来的有机美感几乎可以与大自然抗衡。他的作品激发了观赏者去思索画的格局,视野与方位。他以颜色的泼洒与精简间架佈白这种视觉的意念来发抒情绪,从而建立起艺术家本人与观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就象苏东坡和王摩诘之间的关系一样。任敏的作品即承继中国山水画几个世纪以来的革新传统,同时又将其在形式上粉碎而突破了这个传统,并创立了“后现代”透视理念。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发现一些中国传统画的技法和观念。任敏把他的观赏者引入他的作品中,任由他们的想象力和视觉诗意在广阔的画面上奔驰。”
——罗杰.满德博士
前美国总统艺术顾问,美国国家美术馆副总馆长
“任敏的作品表达着时空间的定位,仿佛流星穿越星空间那霎那的光辉,能量和色彩点燃了夜空。又仿佛飞溅的音符和旋律弥漫了诗篇。就此而言,任敏的艺术即抽象又叙事,同时也注重形,时,声之间的互动。这些缓和的特征需要艺术家在多重领域的理解和探索,创作出东西方人们能有目共赏的艺术作品,超越距离的隔阂,以及超越以前的创作,这批新的作品是任敏艺术生涯中又一座里程碑。”
——许杰博士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学院院士
“细读任敏的这些画,最初的云游的意象更为深刻。只不过在云游的恣肆汪洋中,总有一道荒寒之气。中国人的传统精神,特重永恒。如若寻思永恒,必要回望往昔,仿佛往昔是今日与未来的桥梁。这种回溯总带着某种根深蒂固的荒寒意象,这种意象只若一种邀约,让人回到如庄子所说的“无所为之乡”。如此看来,那荒寒正是一种空无,一种风在卷、云在游一般的空无。今天的绘画界似乎太习惯这种空无了,于是任敏用了一种含揉在恣肆汪洋中的荒寒来增强视觉的质感,来倾泄心灵的怀乡。任敏的怀乡或许十分广大。面对他的画,我们宛若坐在荒山四面,与云彩拥抱,与伤逝拥抱,与一种持久的乡愁般的诗意拥抱。”
——许江教授
中国美院院长
底部